设为首页
收藏本站
开启辅助访问
切换到窄版
登录
立即注册
账号
自动登录
找回密码
密码
登录
立即注册
快捷导航
发布信息
搜索
搜索
首页
Portal
成都初升高
四川高升大
保研考研
自主招生(本、硕、博)
背景提升
实习就业
会员案例
就业报告
成都中考
四川高考
国内考研
自主招生(本硕博)
本版
帖子
用户
【我考网·1对1降分录取路径指导服务】欢迎咨询16718116167廖老师
»
升学导航
›
不用
›
舞蹈类
›
知识分子舞蹈家:肖苏华的人生之路和艺术追求(3)
返回列表
发新帖
知识分子舞蹈家:肖苏华的人生之路和艺术追求(3)
[复制链接]
1836
|
0
|
2014-11-30 15:33:31
|
显示全部楼层
|
阅读模式
二、从“芭蕾梦”到“中国现代舞剧”的现实
“42次了”,这是肖苏华代表中国出任重大国际芭蕾舞暨编舞比赛的评委的次数。能记得如此清晰而准确,显示出他极为珍视每一次经历,而话语中透露出的沉着与淡定,又说明这并不是他艺术生命的全部。就在我们见面的当天,他又在准备出访保加利亚瓦尔纳的行程,这个数字还在不断刷新。
肖苏华能走上国际芭蕾舞比赛的评委席,也是源自于“老格”的举荐。不过,能平稳并频繁地成为国际诸多重大赛事的座上宾,还是由于他的艺品。肖苏华为人平和,打分公允,在国际芭蕾赛事这个圈子很有口碑。
杰出的芭蕾舞者很多,但在肖苏华的芭蕾世界中,只有一位芭蕾伶娜可被奉为“芭蕾女神”,他崇拜了半个多世纪。值得他投入如此心力并持续一生的,就是非凡的乌兰诺娃。我想,当很多人得知这位“个子矮小,没有技术,还有点驼背”的女子竟然成为了“诗与音乐本身”,成为了“艺术的灵魂”后,都会投来好奇和惊叹的目光。若能亲眼所见,一定三生有幸,毕竟她的魅力甚至超越了芭蕾本身。
肖苏华第一次见到舞台上的乌兰诺娃是在1959年,如今讲起她,仍然毫不吝惜赞美。“在舞台上看到乌兰诺娃表演《吉赛尔》的时候,她已经40多岁了,但确实就是那个十几岁的女孩”!对此我毫不怀疑,不过我更感兴趣的是,当初的“小粉丝”已经成为了芭蕾名家,且历经了芭蕾审美的变化后,再重新审视乌兰诺娃,会有什么不同?
肖苏华给我讲起了她眼中的乌兰诺娃,“她太真了!” 在舞台上,乌兰诺娃就是吉赛尔,就是玛利亚(《泪泉》),就是朱丽叶……为了完全融进角色,她常常借鉴自己生活的经验,又懂得如何远离私人生活,在动作中游刃有余地区分开微妙的情感差异。比如在《罗密欧与朱丽叶》中她身披黑色斗篷向劳伦斯神父求助时的奔跑,以及拿到药水后迈向罗密欧的奔跑,就是源自于自己生活中一次奔跑的经历,与丈夫争吵后,她在芬兰湾狂奔,不知道跑向哪儿。心境虽不同,但似乎都是奔向那未知的世界。
更为难得的是,乌兰诺娃极为懂得如何把握分寸。尽管她并不喜欢普罗科菲耶夫的音乐,但是她会根据自己的理解,融入节奏和角色中。尽管她没有花俏的技巧,“跳不了《堂吉诃德》”,但是作为“抒情型演员”,她的确将抒情型女性角色的使命坚持到底了,毫无违和感地跳到了天命之年。生命不息,工作不止。肖苏华说,他最后一次在乌兰诺娃家里见到她时,垂暮之年依然坚持每天练功。肖苏华说,她是天才舞者。
对于天才而言,到底是1%灵感重要?还是99%汗水重要?或许每位天才的比例都是不同的,但二者必须统一是必然的。近些年,中国选手虽然凭借整体芭蕾修养和全面实力的提升,在国际舞台频频获奖,包括1997年后在莫斯科国际芭蕾舞大赛获得金奖,对于承袭了俄罗斯芭蕾学派的中国芭蕾演员来说,这是一种莫大的肯定。但是,“不仅中国,在世界上还是缺乏乌兰诺娃这样的演员!”肖苏华十分坚定,表现力并非只建立在娴熟的技术演绎上,关键在于艺术修养和人格魅力。
不过相比培养世界级的芭蕾表演艺术家,肖苏华的“芭蕾梦”更希望建立“芭蕾学派”。而在当代,创建学派的核心除了建构自己的训练体系并培养出表演艺术家之外,更在于创造出独特的艺术观,以及一批能够得到国际认可的剧目和编导。肖苏华曾在媒体上大胆指出:“中国芭蕾最大的发展瓶颈在于剧目创作,创作思维、编舞技能和审美意识与国外的差距都很大,可以说已经落后了世界整整几十年,仅相当于电脑486或586的时代”[3]。中国芭蕾不仅需要融合民族元素,还要具备“世界性”竞争力。
早期戏剧芭蕾遵循的是“文学性思维”,20世纪中叶以来,世界芭蕾舞坛的两个走向,其一为戏剧芭蕾的深度发展,以达到芭蕾、心理、意念和舞台化戏剧互动整合的目的。使芭蕾具有了观察社会、探索人生、启迪心智的现代人文气质。其二,就是芭蕾舞剧的交响化。交响编舞并不等于无情节,交响芭蕾的结构是音乐—舞蹈结构,需要编导具有较高的音乐修养。在中国,虽然80年代后出现了一些淡化情节的作品,甚至后来转化为更为抒情写意的“舞蹈诗”,但真正将“交响编舞”理念贯穿创作中的作品却是不多见的。80年代末90年代初,肖苏华开始在北京舞蹈学院、解放军艺术学院舞蹈系编导班以及全国舞蹈编导训练系统讲授和推广“交响编舞法”。1997年后,他又开始探索“当代编舞理论与技法”的编导教学体系。
谈及对赛事最大的感悟时,肖老非常笃定对我说,“我更喜欢现代剧目!”当问其当了多年的国际评委,最大的收获,他也坦然,现代剧目被广大的从业者越来越认可是最欣慰的。80年代去苏联之前,肖苏华就曾有编创现代剧目的尝试,不过由于学生比赛成绩受到了影响,曾让他一度犹豫。90年代后,他越来越感受到现代剧目的魅力和潜力,并动员北京舞蹈学院编导系的王玫老师参加编创比赛。不出所料,王玫的作品《两个身体》、《红扇》等陆续在国际芭蕾舞比赛的现代舞编创部分获奖。在肖苏华看来,王玫是中国现代舞最优秀的编导和教师。
随着现代剧目在国际芭蕾舞比赛中越来越显露出重要性,比例也占到了40%,肖苏华的人生再次面临重大转折,他甚至说,“后来我就完全放弃了芭蕾”,也不做那种‘改良’的现代”。所以,进十余年,肖苏华的艺术重心主要集中到了中国现代舞剧的开拓性创作和理论建树上。
现代舞剧《听说爱情回来过——白蛇后传》
如果50岁后,肖苏华不去苏联,他会是一位出类拔萃的芭蕾教师,可能会多培养一些向国际舞台进军的芭蕾舞者,但是中国便会少了一位不断更新舞蹈观念的艺术家;如果60岁后,肖苏华不转向现代舞剧创作,中国更少了一位知识分子情怀的舞蹈家。正是由于他两次“从头再来”,他得以成为最重要的中国现代舞剧历史的书写者之一,而且他既设计身体语言,也舞动在笔尖。
在舞蹈界,愿意用文字书写舞蹈的编导屈指可数,而其中具有独立精神和思辨意识的艺术家更是凤毛麟角,肖苏华也是其中之一。1994年,他出版了首部芭蕾专著《芭蕾之梦》,既有芭蕾舞发展史话的娓娓道来,也有他对交响芭蕾代表作品深入细致的分析。其后的十多年中,他又陆续修订、出版了多部文集、专著和译著。
肖苏华的文集有一个特点,他正视自己每个阶段认识上的差异,并真实地反映出来。由于时间跨度比较大,所以不免出现前后不一致的提法。就好比一个现代舞作品的“封箱”,甚至连舞服都可以捐给博物馆。艺术家将其早期作品“封箱”并不等于那些获奖作品通常意义上的“马放南山”,同样是“不演了”,但前者进入了“文化博物馆”,后者则直接进入“坟墓”;“封箱”也不意味着固步自封,着实没有必要对它画蛇添足,除非赋予它新的生命,因为这个“定本”是真真正正存在的过去,代表着曾经最真实的艺术观投射。
肖苏华近些年出版的《中外舞剧分析与鉴赏》、《当代编舞理论与技法》则是他最新的应用理论专著,既涵盖了他几十年来对创作理论的梳理,更有他属于当下这个阶段的创作感悟。从“交响编舞法”到“当代编舞法”,从“芭蕾梦”到“中国现代舞剧”的现实,肖苏华从未放弃新思考、新观念与新探索。
舞剧之“剧”不同于书写逻辑的“文本”,而体现为未形成于书面的“戏剧性”。当代舞剧在创作上虽然没有什么固定模式,但仍能找寻出某种规律,比如遵循音乐逻辑的交响编舞法,遵循舞台假定性逻辑的当代编舞法,或是二者结合的方法。在中国,推广一种创新理念的难度显而易见,既定的创作逻辑早已成为强大的惯性,“文学性思维”,而非舞台化的戏剧性思维,依然主宰着我们的舞剧结构,直至今天。虽然难以改变整个生态,但肖苏华自己的编创理念却在教学和创作实践中脱胎换骨了。
三、做自己,而不是效仿大师
90年代以来,肖苏华的创作就体现出一种倾向,即建立在经典文本的主体精神解读上,借经典之力大胆创新,来抒发自己对于现实生活的人文思考。作为格里戈罗维奇的学生,肖苏华并不想走一条延续导师创作理念的平稳之路,即便导师是世界级大师,他也希望做他自己。他说,在创作中他坚持自创的“艺术三贴近”原则,即“贴近现实、贴近生活、贴近自我”。
“贴近现实”,对肖苏华而言就是既要面对现实的中国舞蹈实际,也要让自己的创作关注真实的现实社会。比如,他一定要做“有故事”的大舞剧,他解释道:“即便全世界都放弃讲故事的时候,我们还坚持,这是我们的长处,也符合观众的欣赏习惯”。当然,肖苏华并不否定现代舞创作的多元化,但他认为,相对于林怀民蕴含了东方哲学思考的作品,坎宁汉抽象的纯形式的肢体作品,或是皮娜·鲍希跨界的剧场类作品,他更需要坚持自己的选择,以舞蹈语言创作那些有张力、有感悟的具有社会学意义的舞剧作品。
“贴近生活”的关键在于“讲怎样的故事”,对肖苏华而言,一定不是讲原来的故事,而是讲自己或是身边的故事。在题材选择上,不同于中国大部分编导“忠于原作”的稳妥做法,作为观念前置的舞剧编导,肖苏华采取的“变通取意”的改编方法体现的是编导自己的“心灵世界”,一定程度上区别于原作立场。
交响芭蕾红楼幻想曲剧照
“贴近自我”实际上就是“怎样讲故事”,作品必须体现编导的主体精神。尤其是近年的《梦红楼》、《白蛇后传》,他尝试用布莱希特的间离效果和陌生化理论去创作,并站在认识论的视角去设计审美的“陌生化”,体现了肖苏华作为一名现代舞蹈艺术家的内心独白和行为方式,带有舞蹈界少有的知识分子反思精神。而且,他也希望自己的作品贴近目标观众群的每一个个体,希望与观众平等对话。因此,肖苏华的“贴近自我”既是贴近他自己,也是贴近演员自己,贴近观众自己,用他的话来说,这种“自我”应该是超越自我的“自我”,是“大我”而不是“小我”。
就个人艺术选择而言,现实主义、现代主义和后现代主义之间,甚至后现代之后,没有优劣,只有不同。肖苏华说,就像全世界不一定认可曹雪芹和鲁迅为大师,而他们在我心目中要比许多大家公认的世界大师还要“大师”。艺术创作的发展论,毕竟不同于“生物进化论”,关键在于找到最适合自己的创作理念和方法。
正视自己,改变自己,做真实的自己,是肖苏华老师一直的心路历程。面对这样一位长者,我心中非常敬佩,肖老有一种“人生可以随时开始”的豁达态度,其实这也是一种生命哲理。他不仅有终生学习的习惯,更有不断创新,敢于从头再来的勇气。作为后辈的我们,能吗?敢吗?
现代舞剧《听说爱情回来过——白蛇后传》
[1] 说明:本文根据慕羽采访肖苏华的访谈记录(2014年7月2日)整理合成。
[2]田本相.曹禺传[M]. 东方出版社:第32章,2009.(原引自《戏剧创作漫谈》,发表在《剧本》1980年7月号上)。
[3]肖苏华.中国芭蕾舞剧水平相当于电脑“586”[N].沈阳日报.2010-11-01.
+1
0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返回列表
发新帖
高级模式
B
Color
Image
Link
Quote
Code
Smilies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发表回复
回帖并转播
回帖后跳转到最后一页
浏览过的版块
官方政策
月色迷蒙
10
主题
10
帖子
38
积分
普通用户
积分
38
加好友
发消息
回复楼主
返回列表
图文推荐
官方发布!四川省2025年普通高等学校艺术体育类招生录取控制分数线
5 天前
四川省关于中国消防救援学院2025年在川招收青年学生的公告
2025-06-21
关于北京电子科技学院2025年在川招生面试工作有关事项的公告
2025-06-21
2025年军队院校在川招收普通高中毕业生公告
2025-06-19
大学可以学什么专业?一次带你看全→
2025-06-17
热门排行
1
官方发布!四川省2025年普通高等学校艺术体育类招生录取控制分数线
2
成都多所学校公开招聘
3
2025年第一批次军事科学院直接选拔招录军官公告
4
四川大学2025年艺术类本科招生简章
5
西南石油大学考核招聘事业编制辅导员
6
岗位需求5000+!第三届青年人才招聘活动来了!
7
未来10年,你的孩子会失业吗?
8
17条举措!全力促进高校毕业生等就业